雕塑的材料
分類:行業新聞 發布時間:2023-09-26 浏覽量:345
以玻璃纖維或其制品作增強材料的增強塑料,稱謂為玻璃纖維增強塑料,或稱謂玻璃鋼。由于所使用的樹脂品種不同,因此有聚酯玻璃鋼、環氧玻璃鋼、酚醛玻璃鋼之稱。
玻璃具有硬而易碎,具有很好的透明性以及耐高溫、耐腐蝕等性能;因此,用途廣泛,玻璃鋼作為雕塑材料,具有一定的實用性,一般作為樣稿,在室内多做為仿銅的效果。 泥塑的制作方法大緻分二種:一種是近代從西歐傳入的雕塑的制作方法;另一種采用我國傳統泥塑制作方法。
從西歐傳入雕塑的制作方法是:先要有一個雕塑鐵架子,架子根據塑像的姿态、形體的比例大小,而決定内部骨架的形狀;在骨架四周紮上若幹小十字架,它的作用是将泥巴相聯成為一個整體,不至于塌落,便于塑造。架子做好後,根據預先做好的泥巴構圖進行放大塑造。圓雕是立體的,要有一個整體觀念。先把四面八方的泥堆好,由簡而繁,逐步深入。第一步要注意每個角度的整體效果。第二步要分析形體結構是否準确,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是否統一和諧。第三步着重形象的細緻刻畫,直到完成。泥塑因受氣候影響易裂變形,難以永久保存,故泥塑要變為一件作品須翻成石膏像。我們經常接觸到的雕塑作品,大都是石膏做成的,往往噴上各種顔色,使它産生青銅、木材、石頭等等的質感。關于翻石膏,有一套複雜的技術,這裡就不介紹了。
我國傳統的泥塑制作方法則不同。在我國的寺廟裡,許多神佛的塑像金碧輝煌,如果打碎一看,原來是一堆木材、泥團、棉花、斷麻、沙子、稻草、麥稭、葦稭、谷糠、元釘等等東西。它的制作程序大體是這樣的:第一步,根據神佛的題材、大小、動态、先搭好木制骨架,在骨架上捆上稻草或麥稭以增大體積,再用谷殼和稻草泥拌好的粗泥在骨架上用力壓緊、糊牢;第二步,等粗泥幹到七成的樣子再加細泥(細泥用粘土、沙子、棉花等混合而成),把人物的神态充分刻畫出來;第三步,等泥塑全幹透後産生大小許多裂縫,再加以修補;第四步,等泥巴幹透後,把表面打磨光潔,然後用膠水裱上一層棉紙,并加以壓磨,使表面一層更平正、細緻、堅固,再塗上一層白粉(白粉加膠水);第五步是在白色的形體上,根據人物的需要上各種顔色,待全部顔色上好後,再塗上一層油,以保護彩色的鮮豔,到此就全部完成了。
混凝土雕塑(水泥雕塑)
水泥雕塑又稱混凝土雕塑。使用水泥做為雕塑的主要材料,配合鋼筋構架,具有固如建築的長久壽命,擁有成本相對較低的優點。被廣泛應用在各種室外,廣場,公園,主題場所等大型的雕塑構建中。缺點是初始材質軟,硬化速度過快,體型笨重,成分配比不當容易出開縫,内裂。 據史料記載,中國的面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曆史淵源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科。就捏制風格來說,黃河流域古樸、粗擴、豪放、深厚;長江流域卻是細緻、優美、精巧。面塑藝術的特點是一印、二捏、三鑲、四滾(泥塑的步驟),還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面塑實際上是馍,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後,捏成的各種小型人物。主要出現在嫁娶禮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壽辰生日、饋贈親友、祈禱祭奠等等方面。農家把已蒸好的各種面塑花擺在諸神前,其中豬頭形面塑俗稱大供,另外還有花模、花果模、禮模、馍玩具等。制面馍的工具十分簡單: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紅棗、花椒等物,隻要掌握好發面技術,按照式樣進行捏制,那麼一個鮮活的面模形象就會脫穎而出。
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據文獻資科,漢代早已有面塑的記載,宋代《夢粱錄》中曾記載着把面塑用在春節、中秋、端午以及結婚祝壽的喜慶日子。在陝西、河北也有把面塑稱作面花和年模的,并将這古老習俗一宜貫穿于節慶日子的始終。從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鄉村中到處可見互送禮馍的歡快場面。在陝西關中東部婦女幾乎人人都是制作禮模的高手,其申尤以年長的婦女技藝更是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