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雕塑
分類:行業新聞 發布時間:2023-10-07 浏覽量:462
雕塑分為雕和塑兩個形式,一個是加法一個是減法,雕屬于減法,難以把控,想達到形神兼備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塑就是加法,相對比較好掌握。古代工匠都是大師 ,加法永遠比減法簡單。
中國古代石雕是一個特殊的門類,從最初的産生到80年代初石雕被重視之前,每個時期的産物都有自己特定的風格,并且不會被後人複制。因為對于古人來說石雕永遠是裝載内心信仰的聖物。
一、兩漢(神道時期)
兩漢時期古人就地取材後随形雕,粗曠中不失點線面的提煉。為了省工用思想去提煉型的美是那個時期最大的特色,霍去病墓前馬踏匈奴和石像生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還有一大批畫像石的出土,也反映出了當時人們對形高度的概括,對視死如生的思想認識,對上古傳說的繼承和發揚。
二、魏晉南北朝(天堂時期)
這個時期由于佛教文化的普及和民族大融合,使的石雕主題更佳多樣化、風格的多樣化與技巧的純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水平。此時的佛雕作品既有博大凝重之态,又不失典雅鮮活之美。
雕塑制作規模宏偉,數量巨大,藝術技巧有很大提高,佛教雕塑在這一時期居于主體地位,成就最為突出,它汲取借鑒外國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佛教造像中。
不同王朝和民族之間戰争與融合的過程,也是不同文化體系和不同石雕風格的大融合過程,為隋唐時期的文化大一統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和文化基礎。
這個時期是石雕的天堂時期,所有作品就如同天做之筆,神聖而不可侵犯。
三、隋唐(殿堂時期)藝術巅峰
中國隋唐時代在經曆了延續約3個半世紀的分裂和動蕩以後,重新得到統一和安定,進入一個政治經濟空前繁榮的曆史時期,從而促使雕塑藝術的發展出現新高峰。
隋唐石雕融會了南北朝時的成就,又通過絲綢之路汲取了域外藝術的養分,雕塑藝術到盛唐時大放異彩,創造出具有時代風格的不朽傑作。
四、宋元時期(人間化時期)
宋元雕塑缺乏隋唐時期的宏偉規模和奔放氣勢,在寫實手法的精雕細刻上卻有所發展,宗教雕塑占重要地位,開鑿石窟的風氣已趨衰微,寺觀雕塑仍具一定規模。由于宗教藝術進一步世俗化,神佛塑像中理想化成分明顯減弱,現實生活氣息則大大增強。
五、明清時期(世俗化時期)更接地氣
明清的石雕沿着古代傳統繼續發展,呈現了定型化與世俗化。表現手法日趨民間化,形成了工巧而繁複、纖細、色彩亮麗的藝術風格。題材也多元化從宮殿廟宇到民宅桌案,從造像與神碑到護子獅和拴馬壯,無所不用其極。
審視古代石雕藝術不能用片面的時代喜好去審視美醜。因為不同時代的先民在不同的文化體系和生産工具下,産生了具有時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作品。随着文化的傳播和交融題材也開始愈加豐富,多元化。這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用綜合性的眼光去審視曆史遺留。
我們現在的時代是石雕藝術的末法時代,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用現代的審美去展示與陳列古代石雕遺留。我們能做到完美的陳設就是我們這代人對古代先民最大的尊敬。
擴展資料:
據《龍》雜志6日報道,由北京龍源傳統文化交流促進中心主辦的2019首屆“中國秦漢新城城市雕塑國際雙年展”将于當地時間11日亮相威尼斯,并舉辦新聞發布會。歡迎中外藝術家參與中國的城市公共空間建設。
首屆“中國秦漢新城城市雕塑國際雙年展”是以雕塑為主要藝術載體的雙年展,展會依托陝西省西鹹新區秦漢新城,意在豐富中國城市的公共審美需求,提升城市公共空間品質,彰顯城市的文化内涵。
中國西鹹秦漢新城,曆史文化資源豐富,周、秦、漢遺迹遍布,其中大秦帝國都城遺址和被譽為“中國金字塔”群的9座西漢帝陵廊道綿延雄陳,以漢帝劉邦長陵、劉徹茂陵、劉啟陽陵久負盛名。
2000多年的曆史文化底蘊,使中國西鹹秦漢新城承載了東方文明的靈根,映射着中華文明的源泉。近些年來的城市建設中,西鹹秦漢新城在200多平方公裡的範圍内創作了40多件大型雕塑作品。如《秦人的步伐》、《冰凍的水》等。這些雕塑作品表現了古老城市厚重的文化傳承和生生不息的發展新動力。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中國古代雕塑
中國西藏網-2019首屆“中國秦漢新城雕塑雙年展”新聞發布會
古代雕塑題材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勞動生活及民俗雕塑。藝術門類有圓雕、浮雕、紀念性雕塑、案頭雕塑、建築及器物裝飾雕塑等,雕刻材料也豐富多采,除了青銅、石、磚、泥、陶等材料外,還有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等。
中國原始雕塑主要以人和各種動物形象的陶塑為主,人物形象大多是附加在實用器物上的裝飾物,随意性很強,形象粗簡、稚拙。商周時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銅器鑄造為主,青銅器上的紋案,主要有動物紋、幾何紋。商代青銅禮器造型奇特,充滿威嚴而神秘,崇高而怪異的美感。而從這時期考古挖掘中大量出土的雕塑中,唯不見有神像,這是世界雕塑藝術史上的一個獨特現象。西周以後,其風格趨于寫實而富于理性。至春秋戰國時期則變得繁麗、華美。商、周時期除禮器外,還有一些器物支架、底座等實用青銅器和石、骨、玉雕刻作品,或人物、或動物,皆造型巧妙,制做精細。
秦漢時期的雕塑空前繁盛,最具典型意義的是秦始皇陵兵馬俑雕塑群。與青銅器神秘怪異的風格相反,兵馬俑充滿崇高陽剛之美。這數以萬計的兵馬俑,顯示出對人的力量的肯定。人物、戰馬都與真實的一樣大小,毫無誇張之處。以體量的巨大、數量的衆多、形象的真實,産生着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西漢名将霍去病墓前的大型動物石刻,手法簡練概括,于渾厚中顯示着雄強的力之美。其中《馬踏匈奴》再一次體驗到中國雕塑藝術的寫意傳神的特點。那馬雖然粗糙笨拙,但它仍然有一種靈動之勢,那淺淺地雕刻的幾筆就是馬腿,它與馬的上身連成一體,多餘的沒有雕空的石料根本不存在,有的是一個完整的馬的形象。
漢代的厚葬風使動物俑和人物俑的雕塑作品衆多,其造型古樸、神态誇張而強調動勢。漢代世俗生活成為雕塑的素材,舂米、采芋、釀酒以及舞樂百戲等情景在漢代的磚畫象中以浮雕的形式大量存在,宴飲、驅車、習射等土大夫的生活也得到了表現。
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中,佛教最具有藝術性的。随着佛教的盛行,佛像雕塑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雕塑藝術的主流,著名的雲岡、敦煌、龍門、麥積山四大石窟均開鑿于這個時代。一般而言,北魏時期的造像在形式風格上受印度或西域式樣的影響,莊嚴、渾樸,于靜穆中顯示着佛的偉力。南北朝的佛教雕刻融合漢族知識分子的審美時尚,形成了褒衣博帶秀骨清象的新風貌。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雕塑的鼎盛期,其成就首先表現在石窟雕塑上,如龍門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其雕刻手法流暢而娴熟,創造了完全民族化的造型風格,不僅體現着唐帝國博大、雄強的時代精神,同時也顯示出唐人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雕刻技藝。如果說佛教傳入中國之初,在造像上還是模仿印度,那麼到了唐代的龍門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像》,中國雕刻家的技巧已經圓熟,對佛像雕刻藝術的精髓有了深刻的理解。盧舍那佛像已經是中國化的佛像了。
《昭陵六駿》是唐太宗陵墓前的浮雕,與兵馬俑一脈相承,《昭陵六駿》體現中國古代雕塑的現實手法,沒有失實的誇張,沒有虛化詭異的造型,這些雕刻同樣顯示出對自然和人的力量的肯定。此外,最能代表唐代雕塑藝術水平的還有那些真實生動的三彩俑和四川大足石窟。大足石窟中各種經變故事中的普通人物更為生活化,現實化,不少作品也完全可以被視為普通人的肖像。
世俗題材的增多和寫實風格的發展是宋、遼、金時期雕塑藝術的主要特點,山西晉祠、山東長清靈岩寺、江蘇直保聖寺彩塑,都生動傳神地表現了世人情态,有很強的寫實性。遼代大同下華嚴寺的菩薩造像體态優美,神情含蓄,衣飾華美,大有唐塑遺風。此外小型泥塑,在寫實方面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中國古代雕塑有一定局限性,中國的王宮貴族的帝王觀和藝術觀,與西方相比,同樣是出于顯威、歌功頌德的目的,中國的王宮貴族回避了直接塑造自己而采用了龍鳳、獅子、麒麟等瑞獸以及仆人、軍隊、武士來烘托自己的偉大與神聖。同樣,在佛教雕刻中,古代雕塑家最能發揮現實描寫才能的隻是羅漢,菩薩,觀音,創作自由最為有限的是主佛。
古典雕塑可能很容易被人視為太舊,太傳統,但筆者認為,尊重傳統意味着承認藝術史的連續性,雕塑藝術需要不斷創新探索,但任何創新都不是異想天開的标新立異,創新也意味着對傳統的繼承。當今傳統藝術正受到西方現代主義越來越強烈挑戰, 新的思潮要摧毀一切舊的傳統,可是今天的藝術家為什麼又紛紛回到被毀的廢墟上尋找殘存的傳統文化呢?塵歸塵,土歸土。讓我們踏上曆史塵土,回味中國古典雕塑藝術魅力。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school.org/sgyy/KKKK/kkk1/AA01.htm
本回答被提問者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