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進入廈門鶴頂紅雕塑有限公司官網! 收藏本站在線咨詢

                    服務熱線

                    18659291378

                    新聞動态

                    News
                    服務熱線

                    18659291378

                    慶陽玻璃鋼孔子雕塑/a

                    分類:行業新聞 發布時間:2023-05-09 浏覽量:110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慶陽玻璃鋼孔子雕塑/a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文章目錄列表:

                    慶陽玻璃鋼孔子雕塑/a

                    中國最著名的十大雕塑

                    中國最著名的十大雕塑是:四川樂山大佛、湖南毛主席雕像、山東尼山孔子像、三亞南海觀音、河南炎黃二帝塑像、河南中原大佛、河南大漢雄風雕像、九華山地藏菩薩像、山西關公銅像、貴州仰阿莎雕像。

                    1、樂山大佛又名淩雲大佛,佛家經典建築,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淩雲寺側。

                    2、湖南長沙橘子洲頭偉人雕像,是當今中國最大的一座偉人紀念雕像。

                    3、山東尼山孔子像,從曲山東省阜市區向東南方向25公裡,尼山是當年孔子的出生地。

                    4、三亞南海觀音,著名的海南三亞南海觀音像高達108米。

                    5、河南炎黃二帝塑像,炎黃二帝巨型塑像位于河南省鄭州市西北部三十公裡之處的黃河風景區向陽山上。

                    6、河南中原大佛,中原大佛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堯山佛泉寺。

                    雕塑

                    指為美化城市或用于紀念意義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觀賞物和紀念物。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制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塑材料(如石膏、樹脂、粘土等)。

                    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鋁、玻璃鋼、砂岩、銅等),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

                    首陽山的曆史

                    首陽山之所以名聞遐迩,當與伯夷、叔齊有關。

                    伯夷、叔齊乃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其父死,遺命叔齊繼位,而叔齊認為伯夷是長子遂讓位于他,伯夷卻認為父命不可違,便逃跑了,叔齊也不肯繼位而逃。

                    武王伐纣,車載着文王的牌位行軍。伯夷、叔齊叩馬進谏:“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弑君,可謂忠乎?”衛士欲殺之,姜太公曰:“此義士也。”衛士就把他們趕走了。武王大會八百諸侯于孟津,渡河後陳兵于牧野,殷纣王發兵70萬拒之,奴隸陣前倒戈叛纣,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滅亡了。

                    伯夷、叔齊恥食周粟。便隐居于首陽山,采薇而食,有婦人曰:“子義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羞憤,絕食而死,葬于首陽山。曆代對伯夷、叔齊推崇備至,稱其二人為“二賢人”、“二君子”。

                    大意是伯夷、叔齊是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國君死後,二人互相謙讓,不肯受位。後來到了岐山的周國,周武王思賢若渴,想用高官厚祿留住伯夷、叔齊,但是伯夷、叔齊堅決不受。他們攔住武王伐纣的軍隊,谏阻戰争。但是沒被采納。後來一起來到孤竹國的首陽山,就是今天的岚山,義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不久餓死在首陽山。

                    擴展資料:

                    首陽山位于渭源縣東南34公裡的蓮峰鎮張家灘村和古迹坪村交彙處,海拔在2186-2509米之間,因其列群山之首,陽光先照而得名,素以奇秀著稱,是古絲綢南路上的一顆瑰麗明珠。又因商末周初孤竹國君二子伯夷、叔齊長眠于此地而聞名全國。

                    首陽山位于蓮峰山北部和蓮峰山遙相呼應,西北側有石門,因兩座石岩東西對峙,間開一線,形似石門而得名。"石門夜月"為當地一景。

                    兩崖之間有一水庫,容量500多萬立方米,是一處理想的水上樂園。水庫後面為長十五裡的天井峽谷,這裡座府陡峭的山崖相地挺立,四山合圍,藍天變成一條細線,人如處在井底,其地勢恰似一大鋸解開的闆縫,故此當地俗稱解闆溝。天井峽山奇水美,恰似仙境,有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型27處景點。

                    沿十五裡開井畫廊,到處充滿着奇、險、壯、絕、清、秀、幽、靜、古、野之情趣。如從縣城向南行起碼抵天井峽,約有20多公裡路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首陽山

                    曆史上的首陽山權威的認為在哪裡?

                    千古之謎:伯夷叔齊與首陽山
                      一座僅有數百米之高的山,既不在三山五嶽之列,也沒有多麼奇特秀美的自然景觀,卻聞名遐迩,這正應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位于甘肅省渭源縣境内的首陽山,因伯夷、叔齊長眠于此地而聞名全國。   千古之謎:伯夷叔齊與首陽山   公元前11世紀末期,兩位衣衫褴褛、風塵仆仆的王子從位于今天河北省廬龍縣一帶的孤竹國逃離,沿着古老的渭河而上,隐居首陽山采薇直至而死。後來,二人被尊為“仁”、“聖”,首陽山也從此名揚天下。兩位王子就是商末周初的孤竹國二子伯夷和叔齊。伯夷和叔齊為什麼逃離孤竹國,又是什麼原因來到了渭源首陽山的?他們的死因是又什麼哩?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段鮮為人知的曆史,一起解開這一千古謎團。   伯夷叔齊隐居首陽山的故事    據《史記·伯夷列傳》載:公元前11世紀末期,地處今河北省廬龍縣一帶的孤竹國,是殷商王朝的一個諸侯國。他們雖然是遠離朝歌的邊陲王國,但也受到了當時戰亂的壓抑和不安。孤竹國的國君墨胎初看到戰亂将至、殷商快亡,自己也年邁體衰,難以應付這動蕩的局面,便對君位的繼承作了安排:他有三個兒子,長子伯夷,二子公望,三子叔齊,他立诏傳位叔齊。墨胎初駕崩後,衆臣民要按先君遺诏立叔齊為君。可是叔齊卻說:“伯兄在先,我怎能立國為君呢?”伯夷堅辭不受,也說尊父命應立叔齊為君。二人互讓不就,衆臣左右為難。于是伯夷偷偷離開了京地。叔齊也逃離了孤竹。二人同時離開孤竹國京城,衆臣無奈,隻得擁立二子公望為君主。   伯夷、叔齊逃離孤竹國後,向西而行。聽說西伯周文王姬昌養賢納士,堪為明主,于是二人決定投奔。經過千裡跋涉,終于到達西岐。二人見到周文王已死,他的兒子武王姬發,振軍備械東行伐纣。見此情景,二人便攔住武王的馬頭叩谏說: “你的父親死了,不好好地讓他入土為安,卻要興兵打仗,這能說是孝子的行為嗎?另外,你作為臣子,現在要去弑殺天下的共主,這能說是仁者的行為嗎?”武王聽了伯夷叔齊的這番話,非常生氣,下令手下人殺掉這兩個不速之客。這時,武王身邊的姜子牙急忙勸阻說:“大王息怒,這兄弟二人雖說出這番話來,但他們是孤竹國君的兒子,也是互讓君位的賢義之人,不可殺害,就随他去吧!”武王接受姜子牙勸阻,放了伯夷、叔齊。   伯夷、叔齊一番苦心勸阻武王,差點送了性命,就感歎道:“今天下暗,周德衰,其并乎周以塗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潔吾行。”于是便離開周地,沿渭河西上,到首陽山隐居起來。幾年過去後,周武王的大軍消滅了殷纣王朝,取得了天下,建立了周朝。四方諸侯紛紛響應,歸順周朝。伯夷叔齊獲悉這些情況,心裡非常矛盾,為武王的不義所憤,于是立志連周朝土地上長出的糧食也不吃了。   他二人便上山采折薇菜充饑。雖然首陽山薇菜色白味美,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但它畢竟是山珍野菜,很難供給人體所需要的營養。兩人的身體日漸消瘦,面呈菜色,且出現浮腫。三國時期《古史考》一書又增其波瀾,說,一天,一個村婦在山中遇到伯夷和叔齊,村婦對他們說:“二位先生有氣節,不吃周朝的糧食,可是你們吃的野菜也是周朝的啊!”二人聽後就再也不吃野菜了。《列士傳》将“婦人”改為“王摩子”。最終,兄弟倆疲勞不堪地歌吟道:“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裡的薇菜。以暴臣換暴君啊,竟認識不到那是錯誤。神農、虞、夏的太平盛世轉眼消失了,哪裡才是我們的歸宿?唉呀,隻有死啊,命運是這樣的不濟!”留下著名的《采薇歌》,餓死于首陽山。《史記·伯夷列傳》說:二人“義不食周粟,隐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至賢至忠的氣節被孔孟推崇,首陽山遂成天下名山。真是山因人而名。   其實,目前我國境内的首陽山大緻有六處之多。一說遼西,原名陽山;二說河南偃師,原名首山;三說山西和順,原名陽區山;四說山西蒲坂河曲之中,原名雷首山或首山;五說陝西歧山之西,原名不詳;六說隴西首陽山(即今甘肅渭源縣境内的首陽山)。孰對孰錯,曆來争論頗多。為什麼全國首陽山有六處之多呢? 真實首陽山到底在哪裡?   拔開迷霧重見天(“天下六首陽,唯有渭源真”)   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範三畏教授認為,伯夷叔齊采薇餓死之地就是甘肅渭源首陽山,主要論據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渭源首陽山自古就有其名說。據《渭源縣志》記載:周秦時期,渭源為戎族領地,秦獻公元年(前384年)到漢高祖二年(前205年),渭源一直由貔道管轄;漢高祖二年,由貔道分置首陽縣,因伯夷、叔齊葬于境内首陽山,縣因山得名。其城設址在首陽山出口10多公裡處的渭河北岸乩陽口附近。這個名稱直到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公元55l年)始更名為渭源縣,因其境内有渭水,縣因水而名。   二是從地理位置說。《史記》中所錄伯夷、叔齊《采薇歌》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适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據史料記載周族的先民們在很早就居住在西北泾、渭水一帶,周文王逐漸消滅了西北小國,周武王在沣水東岸建立都城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商朝又以關中平原為基地逐漸強大。因此,根據地理方位推斷,唯渭源首陽山在鎬京以西的地方,它才有資格稱得上“西山”。《定西史略》講,二人“越過隴山進人甘肅,溯渭河西進,經今清水、秦安、通渭、隴西、渭源”。莊子言“二子北至于首陽之山”,此處“北至”之地,即為渭源首陽山。   三是采薇說。《史記·伯夷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隐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采薇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采薇歌》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首有作者署名的抒情詩。薇被當地人叫做“蕨菜”。蕨菜,是一種草本植物,俗稱“龍頭菜”、“貓爪子”菜,又譽為“吉祥菜”,據史料記載:“蕨,出生時,卷曲狀如兒拳,長則寬展如雉尾,高三、四尺,莖嫩時無葉,采來加以熱湯,去其涎滑,曬幹做蔬,味甘滑,肉煮甚美。姜醋拌食亦佳。從唐朝開始,人們就喜歡食用蕨菜,現已有兩千多年曆史了。古代的一些著名詩人贊它:“山童新采蕨芽肥”、“石暄蕨芽紫” ......清朝時,蕨菜也被列為貢品,每年選擇“莖色青紫,肥潤”的蕨菜,曬後,貢奉朝廷。   渭源縣首陽山一帶雨量充足,氣侯陰濕寒冷,良好的土壤益于“薇”之生長。該縣南部土石山地盛産薇,據乾隆《甘肅通志》載:“蕨可作蔬,根可禱粉,首陽白蕨最有名。”首陽白蕨色白、質嫩、味美,明清以來就被客商運往沿海各省,近年遠銷海内外。關于白蕨菜,據當地的老人們說那是神仙菜,一般人見不到,普通蕨菜4月份才有。俗話說:“首陽山的白蕨菜,早上出來晚上敗!”可見民間對聖賢的無限尊崇,已上升為神話。蕨菜喜陰濕,高山善長,多生長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森林地帶。渭源首陽山主峰海拔2412米,比高321米,這樣的地方遠離周都,又居高山秀林,更适合隐居吧。别處的首陽山既無“薇”,焉能“采薇”?   四是文獻說。現存大量的碑文、詩詞、注解、考辨文字等都證實了甘肅渭源縣首陽山的真實性。今天留存的渭源首陽山石碑達十幾塊,各類文字達十多萬字。其中考證最認真的非明代楊恩的《首陽山辯碑》莫屬,後人多以此為藍本。古代釋家中也有兩位權威人士的說法為渭源首陽山的真實性添寫了濃重的一筆。一個是班昭的《幽通賦注》,另一個是南宋祝穆的《方輿勝覽》。西北師大文學院範三畏教授著書《曠古逸史·夷齊首陽采薇蕨》一文也認定首陽山在渭源。渭源縣旅遊局第一任局長徐化民先生編著的《蓮峰山風土錄》收錄的關于此山的詩詞、散文、金石碑文等達64首(篇),其中《首陽山小考》一文在《隴苗》發表後,引用者甚衆。   五是首陽縣舊址說。離首陽山不遠有一現屬隴西縣名曰首陽鎮南門村大小堡子社的地方,人稱“熟羊城”。其實就是古代的首陽縣城。“熟羊”和“首陽”隻是方言的訛傳而已。這兒的群衆都說這兒以前叫“熟羊城”。雖然城垣已毀,但遺迹可辨。從現存的遺址看,這兒曾經是很大的一個城池。之所以叫做大小堡子,是因為中間曾經是一個城堡,後來又在這個城堡外圍加築了一道城牆,是為大堡子,也叫穿甲(意為給曾經的小堡子穿了一層盔甲)。譚其骧主編的《中國曆史地圖集》中我們也可以查到,西漢時的确有首陽縣,從其标注來看,應是現在的首陽鎮大小堡子村位置。   範三畏教授說,其他地方不管怎麼争論,從曆史資料來看,其地名要麼有“首”沒有“陽”,要麼有“陽”沒有“首”。而隻有甘肅從漢代開始就有“首陽縣”縣治,縣名的來源一定與當地的山、河,或者某個著名的特征有關,現在可以想象,肯定是因為有首陽山而名,所以叫首陽縣。回到蘭州後記者從譚其骧主編的《中國曆史地圖集》中查到,西漢時的确有首陽縣,從其标注來看,應是現在的首陽鎮大小堡子村位置。   伯夷、叔齊因守志而餓死于首陽,首陽山也就因賢聖而彰顯其名了。   首陽山就在渭源縣城東南34公裡處   渭源縣委宣傳部一負責人說,應該明确的是古代的渭源首陽山包括俗稱“蓮峰山”(馬鹿山)和夷齊古冢(今天埋葬伯夷叔齊的墓地)兩地。為了官員祭祀方便, 明朝末年,将蓮峰山五台灣夷齊廟遷于山外陽坡裡,後毀于兵火。從此, 首陽山與夷齊古冢分開成為兩個地方,也成為兩個名字了。大約在清初,始将夷齊廟遷修到現在的享堂溝,并更名為“清聖祠”。   首陽山位于渭源縣蓮峰鎮縣城東南34公裡處,因九峰環峙、狀如蓮花而名“蓮峰山”。又因馬鹿成群出沒于山林間,故俗稱“馬鹿山”。這是古絲綢之路的一處佛教勝地。景區内有大山、二台、三台、四台、五台、後五台、皇洞、釋迦庵、老君山等九座獨立山峰,其懸崖峭壁,形态各異。山腰古松參天,叢林密布,山頂清泉湧波。爽氣宜人,設身其間,大有坐蓮攬翠之感。在首陽山五台的密林中,矗立着一通高大的石碑,即明朝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09年)隴西進士楊恩撰寫而立的《首陽山辨》。楊恩《首陽山辨》指出:“隴西首陽山其名最古。自孔子稱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其名雖與五嶽争高。”楊恩對隴西首陽最真列舉了五條鐵闆證據。馬武挂鞭樹旁邊有一平台,據說伯夷叔齊在此處吟誦《采薇歌》,故稱為“吟詩台”。   首陽山一老道士告訴記者,自漢代以來,山上就有石窟寺廟,至宋、元、明時期達到鼎盛。建國初期,這裡有古建築群落34處200餘間,雕塑彩繪.栩栩如生,是一座藝術寶庫。又因東漢楊虛侯馬武征西羌曾屯兵此山,山腰有一棵數人合圍的千年古松,相傳為馬武挂鞭樹,此山又被稱為“馬武山”。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是首陽山傳統廟會之日,四方遊人,興會而至,人山人海,花開滿山,春潮彌漫,山歌四起,白蕨滴露,成為渭源縣一大文化景觀。今年渭源縣在此舉辦了伯夷叔齊公祭典禮。   在渭源縣城蓮峰鎮首陽村的首陽山記者看到,“夷齊古冢”在那裡靜靜地“躺着”,兩個墓相偎着,大小相同,高約2米,直徑丈餘,周圍全是蒼松翠柏。其山勢巍峨高峻,蜿蜒東去,主峰像一位盤腿端坐的慈母,伯夷、叔齊的墓冢在山灣的正中,猶如一對酣睡在母親懷中的嬰兒。兩個墓堆就像兩座小山頭,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下,幽靜肅穆。墓前有清陝甘總督左宗棠楷書的墓碑“有商逸民伯夷叔齊之墓”,篆額“百世之師”。兩邊對聯是“滿山白薇,味壓珍馐魚肉;兩堆黃土,光高日月星辰”,橫額“高山仰止”。墓後是供奉伯夷、叔齊像的清聖祠,初建于唐貞觀年間,祠内有著名雕塑家何鄂根據唐代著名畫家李唐《采薇圖》以優質玻璃鋼雕塑的伯夷、叔齊像。   三千多年來,墳頭的萋萋芳草綠了一次又一次,生生不息,一如伯夷、叔齊的故事世代相傳,千古以來脍炙人口,讓人們永遠地記住了兩個商代逸民、兩個多年來讓人們給予高度評價的名字——伯夷、叔齊。首陽山是豐富而博大的,它的明山秀水不僅熔鑄了詩人高古的才情,賢者悲憤的歌吟,也留駐過征人的馬蹄和出世者的破缽芒鞋。   然而,有許多人認為伯夷叔齊二人迂腐可笑,連毛澤東也說他們是不負責任的“逃跑主義者”。那麼,究竟任何評價他們二人功與過?他們又給我們的民族留下了什麼哩?   伯夷叔齊身上體現着一種精神   範教授認為,在伯夷叔齊的身上體現着一種精神。不知是伯夷叔齊的“仁”、“孝”行為啟迪了孔孟的思想的形成,還是孔孟發揚光大了伯夷叔齊的道德風尚,但可以肯定的是,不能不說伯夷叔齊與中國流傳了幾千年的仁義道德有很大淵源,也率先垂範了忠于職守、不朝秦暮楚、不見異思遷的做人準則,恐怕,左宗棠所題寫的“百世之師”未嘗不是這種意願吧!是首陽山接納了兩位疲憊而高潔的偉大心靈,用滿山白薇滋養了他們饑餓的身心,賜予了他們構建中國文化精神高地的舞台。   渭源縣委宣傳部一負責人說,盡管夷、齊二人的行為在後人看來頗有盡愚忠之嫌,後世雖給予衆多的評價也褒貶不一、莫衷一是,特别是在思想領域大解放的今天,有人對此頗有微辭。但不可否認的是,中華民族曆來是一個講道德、講氣節的民族。在中華民族的曆史長河中,這種現象不勝枚舉。伯夷、叔齊之後近千年,有“不飲盜泉之水、不受嗟來之食”的廉者、志士,再過千餘年,零丁洋上又有一位“留取丹心照汗青”、不受元人奉祿的南宋名臣文天祥,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又有甯可餓死也不吃美國面粉的文學家朱自清。三千年來,帝王将相,文人才子,視氣節、道義為生命甚至高于生命者比比皆是,惟其如此,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才得以在繼承中發揚,發揚中光大。姑且不論夷、齊二人的行為是否符合了曆史進步的規律,僅僅是其重道義之舉,也當之無愧于後人的各種稱頌的。清聖殿門口有一幅筆墨拙樸的對聯:“幾根瘦骨頭支撐天下,兩張餓肚皮包羅古今”。可謂意蘊深長!有道是“樹高千丈落葉歸根”,然而,伯夷、叔齊這殷商的兩片落葉,無可奈何地歸根于首陽山這片遠離大周廟堂的地方。本該屬于他們的孤竹國已是周之天下,他們以死,守住了這殷商的最後一片土地。   西北師大文學院的範三畏教授告訴記者,光緒時嶽軍統領範秉誠遊首陽山後也留下了“奉檄迢遙戍隴疆,翩翩戎驷共騰骧。洗兵正喜臨渭水,下馬先宜拜首陽”的詩篇。在首陽山的山水勝迹面前,強悍的武人也斂盡了金戈鐵馬的騰騰殺氣,而在精神上皈依于反對“以暴易暴”的夷齊二賢。可見,“下馬先宜拜首陽”,是首陽山強大的文化魅力對武人的征服,更是人類和平精神對武力的勝利。伯夷叔齊二人以實際行動告訴後人珍視和平,避免不必要的流血和傷亡。不論從放棄王位到馬頭勸谏再到不食周粟而亡,還是從臨終遺詩《采薇歌》中都可以看出他們對“暴政”的厭惡。   以暴易暴,固然是暴力的延續。但是,如果周武王不用暴力,任其自然,纣王的為君之道會有所改變嗎?如果武王恪守君臣之道,不以下犯上,推翻昏庸無道的殷商王朝,纣王的肉池酒林還會讓多少他的臣民們死于非命呢?如果周武王不以暴力來實現改朝換代,周朝初年農業生産力高度發展的升平景象何時才能實現?這些,都是伯夷、叔齊所未曾想到的。他們沒有想到自以為忠心耿耿卻招來殷鑒不遠、助纣為虐的話柄,沒有料到當一個荒淫無度的君王已成為衆矢之的時,竭力為這個暴君維系江山已有不得人心之嫌,作為封建貴族,他們不明白人心向背決定着政權更替的規律。他們的可悲之處也正是解不開這深奧的曆史命題。因為,占據他們全部腦海的忠孝之道不允許他們再想其他的事,他們隻有以臣子身份守臣子之道,最終餓死,他們方能問心無愧,方能守住心靈的一方淨土,方能以物質生命的消亡換取精神生命的永恒。在君臣之道的窠臼裡,拘泥于固有倫理的伯夷叔齊沒有更深遠、更廣闊的思想空間,留下了千古遺憾。   從放棄王位到馬頭勸谏再到不食周粟而亡,伯夷叔齊誠可謂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難怪孔、孟等儒家先賢都要給他們以高度評價和贊揚了。當然他們是兩位曆史人物,我們不能片面的以現代的眼光“打量”和評價他們,更不能肆意拔高。
                    2.甘肅省渭源縣首陽山
                      首陽山位于渭源縣東南34公裡的蓮峰鄉享堂溝,海拔在2186--2509米之間,因其列群山之首,陽光先照而得名。首陽山因商末周初孤竹國(今河北盧龍縣)君之二子伯夷、叔齊相讓嗣君,相偕至周,後聞武王伐纣,叩馬谏阻。因武王不聽,遂憤而不食周粟,西行至首陽山,采薇而食,後餓死于首陽山而成為隴右名山。秦漢在此建縣時就名首陽縣了。   首陽山巍峨高峻,其主峰像一位盤腿端坐慈母,山灣正中為伯夷、督齊的墓冢。墳堆高2米,直徑3米,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下,幽靜肅穆。墓前石碑上有左宗棠篆書的“百世之師”和“商逸民伯夷督齊之墓”的碑文。碑坊門磚上刻有隴西書法家王霖後書的對聯:“滿山白薇味壓珍馐魚肉,兩堆黃土光高日月星辰,”橫額為“高山仰止”。現存碑坊系1934年重修。墓後有清聖祠(夷齊廟),初建于唐貞觀年間,現尚存正在大殿五間,殿前碑石林立,系清光緒年間所立。   首陽山西北側有石門,因兩座石岩東西對峙,間開一線,形似石門而得名。“石門夜月”為當地一景。兩崖之間有一水庫,容量500多萬立方米,是一處理想的水上樂園。水庫後面為長十五裡的天井峽谷,這裡座府陡峭的山崖相地挺立,四山合圍,藍天變成一條細線,人如處在井底,其地勢恰似一大鋸解開的闆縫,故此當地俗稱解闆溝。天井峽山奇水美,恰似仙境,有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型27處景點。沿十五裡開井畫廊,到處充滿着奇、險、壯、絕、清、秀、幽、靜、古、野之情趣。如從縣城向南行起碼抵天井峽,約有20多公裡路程。   渭源是古絲綢之路在今甘肅境内的必經之地。在渭源縣城東南約30公裡的蓮峰鄉,坐落着一座小山,即首陽山。   在商代末年,孤竹國(在今河北省)的國君有兩個兒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齊。國王很鐘愛叔齊,想把王位讓給他,伯夷知道了父親的心意,主動離開孤竹;叔齊不願接受哥哥讓給他的王位,也躲了起來。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即周文王)尊老敬老,贍養老人,便一起投奔周國,并在那裡定 叔齊與伯夷
                      居下來。後來西伯昌死了,周武王繼位。武王整頓内政,擴充兵力,進軍讨伐商纣。伯夷、叔齊聽說這件事後,便跑上去拉住武王的馬缰繩,勸谏道:“父死未葬,就大動幹戈,攻伐别人,這能說是孝嗎?作為臣子,卻去攻伐君主,這能說是仁嗎?”武王的将士聽了這些話,非常生氣,拔出劍來要殺他們,被太公望制止住了。太公說:“這是講道德的人。”吩咐将士不要為難他們。等到打敗了殷纣王,天下人尊奉周武王為天子時,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件可恥的事,決心不做周臣,不食周粟。他們互相攙扶着離開了周朝的統治區,在首陽山隐居下來,靠采薇菜充饑。快要餓死時,作歌唱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适歸矣?于嗟祖兮,命之衰矣!”歌罷,遂餓死在首陽山上。   明萬曆二十三年戶部主事楊恩就此事撰文進行論證,文章被人雕刻成碑,立在渭源縣蓮峰鄉蓮峰山五台下。此碑高7尺,寬3,5尺,文1184字。碑文認為全國雖有五處首陽山,而以渭源首陽山為真。作者引經據典,多方論證。刻石字迹清晰,書法剛勁有力,堪為明代碑碣書法中的上品。石碑的背面刻的是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鞏昌知府曹司牧撰寫的《改建首陽山夷齊詞記》,文中介紹了伯夷、叔齊的生平及曆代奉祀概況,并說明了改建的原因和經過。由于此碑論據确鑿,資料翔實,引起了許多考古學家和曆史學家的重視。明代朱燮遠、清代左宗棠還以此碑文為藍本,撰寫了夷齊廟碑文。   在墓後面百餘步,是後人為紀念伯夷、叔齊而修建的清聖祠。此詞最早建于唐太宗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後因兵亂而毀。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人們集資重建,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院内有正殿五間,殿前左右牆壁上嵌着墨綠色的大理石,上刻清代湖南範紹儒撰寫的《首陽山懷古詩(并序)》以及隴西汪淩撰寫的《重修清聖享堂碑記》。院内還有一塊《首陽山新建清聖廟碑》,碑文是左宗棠撰寫的。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慶陽玻璃鋼孔子雕塑/a問題和相關問題的解答了,慶陽玻璃鋼孔子雕塑/a的問題希望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