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浮雕雕塑/a(張掖浮雕雕塑)
分類:行業新聞 發布時間:2023-05-09 浏覽量:100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張掖浮雕雕塑/a(張掖浮雕雕塑)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文章目錄列表:
張掖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和景點?
大佛寺 位于張掖市西南部,創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公元1O98年),原名迦葉如來片寺,是甘肅省境内最大的西夏建築遺存。 現存建築有大佛殿、藏經閣、土塔三處。大佛殿高33米,面闊9間,規模宏大,内有釋迦牟尼的側身像,即大卧佛,卧佛為木胎泥塑,金裝彩繪,全身… 木塔寺 位于張掖市縣府南街,現張掖中學校園内,原名為萬壽寺。初建于北周,後經隋、唐、明、清曆代重修,現存木塔重建于 1926年,是張掖市五行塔之一。塔高九級,每級八角上有木刻龍頭,口含寶珠,下挂風鈴。其建築技巧集木工、鐵工、畫師技法于一體。塔主… 鎮遠樓 鎮遠樓俗稱鼓樓,位于張掖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彙于此,是河西走廊現存最大的鼓樓。樓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建在一座磚包的高台上,台基寬32米,高9米,基座至樓頂30多米。樓為三層木構塔形,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結構精巧,造型雄偉壯觀。基座有“十… 馬蹄寺 位于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内,因傳說中的天馬在此落有馬蹄印而得名。是集石窟藝術、祁連山風光和裕固族風情于一體的旅遊區。石窟始建于北涼,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觀音洞七處組成,共有70餘處窟龛。 其獨特之處在于千佛洞有500… 山丹軍馬場 即祁連山區大馬營草場,位于張掖地區山丹縣南,是目前亞洲規模最大的馬場。山丹軍馬場地勢平坦,水草豐茂,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養馬曆史。山丹馬是以當地蒙古馬和西域良馬雜交培育而出的,體形勻稱,粗壯結實,雄健膘悍,耐粗… 山丹新河驿 山丹新河驿,位于山丹縣城東南20公裡處的漢明長城腳下,是新建成的旅遊景點。山丹縣内長城遺址保存完好,312國道穿越城牆豁口,東西兩邊城牆綿延,新河驿即位于長城與公路交叉口2642号裡程碑以東2.5公裡處。這裡曾是明清時期的古驿站,現存遺址為一正方形土… 肅南康隆寺獵場 位于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康樂區紅石窩鄉境内,距肅南縣城80公裡,距張掖市91公裡。場區面積2400平方公裡,是甘肅省對外開放的三大國際狩獵場之一。獵場主要由高山裸岩、高山灌叢和森林草原組成,海拔在2000——4500米之間。康隆區草原豐茂,天然林參天蔽日,… 道巷廟 亦稱老君庵,位于東街道德巷底,建于清代。整個建築有山門,老君殿,三霄殿,喜神殿,大乘閣。雖不是金瓦紅牆,但有造型奇特的與老君殿正對山門、建于高達一米多的土台上為一攢尖頂八勢亭樓。殿前連有卷棚,殿内塑有捧卦盤騎青牛的老君像。這是道教獨有的… 甘州古塔 《甘州府志》載:“一城山光,半城塔影,連片葦溪,遍地古刹”,這是張掖的特有風貌;那一座座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塔,幹姿百态,煞是壯觀。張掖是絲綢之路的重鎮。佛教傳入我國後,很快興盛起來。佛寺林立,佛徒衆多,晨鐘暮鼓,香煙燎繞,頗引一些虔誠… 諸葛樓 座落于張掖青年西街。始建于何時無考。整個廟宇建築别緻,走進大門,迎面是一座三間大殿,四面有回廊相通,雕梁畫棟,莊嚴肅穆。諸葛樓建于土墩上,木構歇山脊頂,高樓沖淩霄漢,是宋元向明清過渡的風格。殿内正面是諸葛塑像,身穿八卦服,手執羽扇,莊重… 東山寺和西武當 東山寺位天張掖城東三十餘華裡的合黎山中,是晉代著名學者郭荷的隐居處。有門、有院、有殿、卻無僧、無道。全靠香客和遊山玩景者維護殿堂的安全。殿堂雕梁畫棟,裝飾豐富多彩,特别是殿頂上“二龍戲珠”、“三星高照”的雕塑,造型别緻。門額上書寫“靈宮… 黑水國遺址及漢墓群 位于張掖西北12.5公裡處。南北長15公裡,東西長10公裡,是新石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内有漢代墓葬群,約4平方公裡。多數墓葬已被沙埋沒,凡未被沙漠埋沒者,大部分已在解放前被盜掘。1956年國家地質勘查隊進行勘查後,認定遺址底… 許三灣城及墓群 許三灣城及墓群位于甘肅省高台縣新壩鄉許三灣村,為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至唐代(公元618年-907年)遺址。 許三灣城址平面為方形,城東西長66米、南北84米,南面開門,有甕城。城内有建築基址。城周圍有墓群三處,有帶礫石封土的墓葬3000… 牍侯堡 位于張掖城東南15公裡處的堿灘鄉新溝村,建于漢代。途經新溝,舉目東望,巍然而獨存者即為牍侯堡。相傳匈奴鑄金人祀天于此。牍侯堡平面近方形,南北長172米,東西寬152米。牆殘高6米,底寬6.8米,頂寬5.5米,以北垣最為完整。四角有園形角墩,直徑底8,… 民勤會館 在張掖二中院内,是一座古典寺院建築。是民勤縣商人建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作為聚會議事祭神的地方。大殿是會館的主體建築,古樸鬥拱,保存完整。在一條中軸線上分布着大殿,陪殿,廂房,鐘鼓樓,牌坊等,既對稱,又陪襯,高低錯落,氣勢雄偉。構成了… 文殊山石窟 文殊山石窟位于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祈豐鎮,是一處規模較大的佛教石窟群。始建于北涼時期(401年-433年)。 洞窟依山勢開鑿于文殊山前山和後山的崖壁上,分布于南北1.5公裡、東西2.5公裡的範圍内。現存窟龛100多個,其中有早期中心柱窟8座,禅… 山西會館 位于張掖市小南街,是清雍正八年(1730年)山西客民趙世貴、趙繼禹、張朝樞等建。張掖是古絲綢路上商貿雲集的重鎮,從山西、陝西等地來的客商,在張掖開辦了幾十家大商号,他們為了鞏固和擴大自已經營的實力範圍,于是結幫會、設會館,将始建于雍正二年的關… 張掖市森林公園 張掖森林公園地處河西走廊綠州平原中部,處于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北面有遠景龍首山當戶,在北部田園村舍環圍,南面遠景祁連茫茫,中景沙丘連綿,而南面九龍江沙棗林郁郁蔥蔥,園内沙灘、陽光、森林、湖水等緊靠市區,自成天地、環境優雅、意境深遂、是理… 四善橋 座落在張掖城北門外。取義于财、官、丁、壽四善,清嘉慶初年提督蘇甯河建造。是護城河(亦稱城壕)上的一座下有青石構築底座,上有牌樓的石孔拱橋,甚為壯觀。這座橋有石雕,上刻龍虎互相搏鬥、獅子滾繡球以及梅蘭菊竹等圖案。這些浮雕均衡相稱,刀工粗放,… 東大山自然保護區 東大山自然保護區是河西走廊北山的一部分,東經100度45分-100度51分,北緯39度0分-39度04分,距張掖市城東30km處,呈西北西走向。東大山是中生代以來發育成的斷塊山,屬阿拉善台塊的一部分,在大地貌上具有斷塊山的一般特征。保護區各類森林是河西走廊北山… 黑河流域自然保護區 位于甘肅省高台縣境内,東經99度23分-100度06分,北緯39度15分-39度49分,面積48.53平方公裡。黑河流域中遊,地勢平緩,水源充足,并建有多座水庫,成為鳥類理想的繁殖越夏、越冬地和遷徙停歇地。其主要保護對象為候鳥及其自然生态系統。區内多人工林及沙… 屋蘭古城 古張掖郡轄十縣,屋蘭即為其中之一。屋蘭亦作屋闌。《甘州府志·風俗》稱:“屋闌今屋笆也,西漢以名縣,東漢晉魏訛闌(蘭)。《漢書地理志》記載:張掖郡有屋蘭縣。《讀史方輿紀要》上說:“其位置在張掖縣東北,東與漢張掖縣相鄰。屋蘭得名自當地居民的稱… 龍首山自然保護區 位于甘肅省山丹縣境内,東經100度55分-101度,北緯38度55分-38度58分之間,面積25.6平方公裡。龍首山為河西走廊北山的一部分,海拔在2100-3439米之間,氣候屬大陸性荒漠氣候和大陸性草原氣候。 其主要保護對象為青海雲杉及其森林生态環境。區内… 西來寺 座落在張掖城内西南隅,今西來寺巷。據《甘州府志》載:此寺建于明朝,它前身為慈雲精舍,是普覺靜修國師阿紮木蘇(西土人)所創。國師念甘郡自育無番藏經,奏請當朝康熙皇帝準頒紅字藏經108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他将自己的住房慈雲精舍改為寺。建… 聖容寺 位于縣城西南隅,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成化初年内縣城東北移建今址。寺内占建築群結構精巧,色彩斑斓,古樸典雅,雍榮華貴,其斜面與平面上繪滿了佛像和雲彩,栩栩如生,各具特色,具有較高的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1981年确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郎廟 座落在張掖青年東街。解放前設甘泉鎮公所,縣民衆教育館,現改建為張掖市食品公司。廟内,東有清源殿,西有武烈宮,明天順三年(1459年)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公輸殿(即魯班廟),在武烈宮西,祖師廟在武烈宮東。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建。清康熙… 八矽墓營 八矽墓營在民樂縣東南15公裡處。東為山丹霍城古址,西為背背山,簸箕凹山,亂疙瘩山等5個丘陵,布滿古墓。沿山腳為土穴墓,少數為子母磚室墓和埋葬兒童的甕棺葬。墓室平面呈長方形,券頂,單室。出土彩繪木器有車,塔,案,陶器有罐,耳杯,鼎,銅器有弩機… 甘泉公園 位于張掖市縣府北街北端,始建于1984年,占地面積299畝。南北中軸線上各開一園門。南門為正門,前接縣府北街,北門前臨環城北路,兩門内由寬甬道連通。甬道上,南連蔭牆,北建拱橋,東西二湖在橋下相通。進南門後,左側(西)有草坪、花苑、噴泉及方塘,塘北… 紅崖山水庫 位于石羊河下遊,是沙漠地區座中型窪地蓄水工程,也是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水滿時節,碧萬頃,庫底遊魚淺翔,水面衆鳥栖戲,大漠環綠水,青山映碧波,瀚海明珠令人心曠神怡。近年又興建了海濱娛樂城、歌舞廳,開辦遊艇、沙灘浴等服務項目。水庫周圍綠林蔭…張掖有哪些好玩的?值得去的?
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東鄰武威地區和金昌市,西連酒泉地區,公元前121年由漢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戰敗匈奴後始設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 張中國之掖(腋)”之意而得名。張掖地區下轄臨澤、高台、山丹、民樂、肅南五縣及張掖市,總面積4.1萬平公裡,總人口117萬.景點一 張掖城内西來寺;西來寺座落在張掖城内西南隅,今西寺寺巷。是張掖市佛教協會所在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寺中有殒石一塊(舊稱落星石)鬥大、橢圓形。寺院中原有木刻像5尊,塑像32尊,在塑像中有32臂的佛像一尊。佛教有顯密二宗,張掖各寺院多屬顯宗,唯西來寺為密宗。
景點二 張掖城内木塔寺;原名萬壽寺,位于張掖市縣府南街,現為張掖中學校園。寺與塔初建于北周或更早一些,經隋、唐、明、清曆代重修。據《重修萬壽寺碑記》載,“釋迦涅 時,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萬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甘州木塔其一也”。木塔高32.8米,八個面,共九級,每級八角上有木刻龍頭,口含寶珠,下挂風鈴,輕風拂過,鈴聲悠揚,如聽梵香,“木塔疏鐘”即為古甘州八景之一。塔主體為木質結構,外檐系樓閣式建造,塔身内壁空心磚砌,每層都有門窗、樓闆、回廊和塔心。窗上雕有花飾,門楣嵌磚雕橫額。全塔沒有一釘一鉚,全靠差鬥拱、大梁立柱連結,縱橫交錯,相互拉結,渾然一體。我就是聽着木塔上的領聲長大的...
景點三 張掖城内鎮遠樓;俗稱鼓樓,位于張掖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彙于此,是河西走廊現存最大的鼓樓。樓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建在一座磚包的高台上,台基寬32米,高9米,基座至樓頂30多米。樓為三層木構塔形,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結構精巧,造型雄偉壯觀。基座有“十”字洞通向東西南北與四條大街銜接。樓上四面懸有匾額:東為“金城春雨”,西為“玉關曉月”,南為“祁連睛雪”,北為“居延古牧”,意為東迎金城春雨,西送玉關曉月,南眺祁連雪峰,北望居延牧場,是連接東西南北的中心地帶。
現鼓樓東南角懸唐鐘一口,系為銅為主的合金鑄成,工藝精湛,渾厚雄偉。鐘高1.3米,口徑1.15米,重600公斤。鐘身飾有飛天及朱雀、玄武、白虎、青龍圖案。此鐘古代多用來報時或火災報警。登樓一覽,全城盡收眼底,四野空曠遼遠,思古幽情,懷遠之念,彙于市聲。
景點四 張掖城内甘州古塔;現存的隻有木塔和土塔了, 木塔是樓閣式塔。塔,建立在大佛寺内,是覆缽式的塔,亦稱喇嘛塔。覆缽還保存了墳冢的形式。這種類型的塔,張掖修建的很多,如東門外的奇峰鎮定塔,北門外白塔寺的水塔,南門外崇慶寺的火塔,安陽高寺的吉祥塔等等,都是為高僧、和尚、喇嘛們死後的遺體火葬而建的塔,所以人們稱和尚墳。這種塔的特殊藝術風格,是把密檐式空心塔身,全部填成實體,成為實心塔,人們不能登臨塔頂。塔的下部增加了一個高大的須彌座,座上雕飾富麗的佛像、菩薩、伎樂,以及獅象等物像圖案。張掖古塔中,隻有大佛寺金塔殿上的金塔是亭閣式單層方形塔,塔身内設直安置佛像。由于樓閣式塔,雖然雄偉高大,但工程華費浩大,隻有帝王和達官富豪才能興建,平民百姓無能為力。因此在古代建築中覆缽式塔普遍興起,樓閣式塔逐漸衰落,所以張掖的衆多古塔是覆缽式的喇嘛塔。 張掖是絲綢之路的重鎮。佛教傳入我國後,很快興盛起來。佛寺林立,佛徒衆多,晨鐘暮鼓,香煙燎繞,頗引一些虔誠僧衆來此觀光求法;其中西土僧人來者不少,随之建塔這種形式也就流傳開了。佛教傳播得越來越廣,塔的數量也越來越多。
景點五 張掖城内大佛寺;位于張掖市西南部,以擁有亞洲最大的室内卧佛而有名。大佛殿内有身長約三十五米的釋迦牟尼涅盤像,故又名“卧佛寺”,為張掖一大勝景。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古建築20餘座,占地3萬餘平方米。該寺也為全國現存唯一的西夏黨項族佛教大寺院,是當時隴西最著名的佛教寺院,鼎盛時期僧衆最多時達一萬多人。大佛寺是中國西部文化内涵十分豐富的佛教博物館。大佛寺現任方仗覺慧法師,43歲,甘肅省民樂縣人,1982年出家,師從達定法師,畢業于湖南長沙學院,大專文化程度,兼任甘肅省佛協常務理事,張掖縣政協委員。現任監院理慧法師,46歲,甘肅省民樂縣人,1991年出家,師從谛淨法師。此寺原來規模宏大,是由牌樓、山門、大佛殿、萬聖殿、藏經殿、 配殿、僧舍和佛塔組成的完整建築群,并有雙眼井、木爪樹、金塔六角亭鼎等景觀。萬石洪鐘重兩千餘斤,聲透九霄。殿宇巍峨壯觀,古木參天,是一個清靜去處。
景點六 張掖城内諸葛樓;座落于張掖青年西街。始建于何時無考。整個廟宇建築别緻,走進大門,迎面是一座三間大殿,四面有回廊相通,雕梁畫棟,莊嚴肅穆。諸葛樓建于土墩上,木構歇山脊頂,高樓沖淩霄漢,是宋元向明清過渡的風格。殿内正面是諸葛塑像,身穿八卦服,手執羽扇,莊重嚴肅,雍容爾雅。左右琴童,分奉琴劍。匾額上分别題:“澹泊明志”、“甯靜緻遠”。另有對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是杜甫在《蜀相》中寫到 的也是對諸葛亮的最好概括和贊頌。現為勞動街街政府駐地。
景點七 張掖城外四善橋;四善橋座落在張掖城北門外。按四善财、官、丁、壽取義,清嘉慶初年提督蘇甯河建造。是護城河(亦稱城壕)上 的一座下有青石構築底座,上有牌樓的石孔拱橋,甚為壯觀。這座橋有石雕,上刻龍虎互相搏鬥、獅子滾繡球以及梅蘭菊竹等圖案。這些浮雕均衡相稱,刀工粗放,線條蒼勁,雕刻精美,形象逼真,是張掖獨有的一座石木結構橋。在牌樓上高挂“四善橋”三個遒勁潇灑的大字匾額,還有一副對聯:“橋頭看月色如畫;田畔聽水流有聲”。赫然入目。每年夏季, 遊人過橋小憩,目觀鄉景,别有一番情趣。現因城市建設需要改建為水泥橋。
景點八 張掖城外森林公園;張掖森林公園,位于張掖市東郊9公裡處,甘新公路、蘭新鐵路從旁而過,交通十方便。這裡地貌獨特,地勢開闊,林茂水秀,花繁草盛,是古絲綢道上文化名城"金張掖"的又一新型風景遊覽熱點。張掖森林公園分為湖光水色、中心景區、兒童遊樂園、牧野縮影、沙灘湖影,試示範展覽五大景區。
景點九 張掖城外東山寺和西武當;東山寺位天張掖城東三十餘華裡的合黎山中,是晉代著名學者郭荷的隐居處。有門、有院、有殿、卻無僧、無道。全靠香客和遊山玩景者維護殿堂的安全。 殿堂雕梁畫棟,裝飾豐富多彩,特别是殿頂上“二龍戲珠”、“三星高照”的雕塑,造型别緻。門額上書寫“靈宮殿”三字,俗稱“黑虎殿”。朝山拜佛者至此停車歇馬,步入隻能容一人通行的羊腸小道,約走五六華裡,豁然開朗,在兩山峭壁之間,一股悠悠溪水,穿密林,破亂石,從絕幽奇境中奪路而出,直奔兩山峽口外的“靈官殿”,淌入石縫, 變成暗流。仰望主峰有大小寺廟一、二十座,大多是明清時代的道教官觀。主蜂之北叫南寺,主蜂之南叫北寺。北寺最高處是“真武閣”;殿堂建築玲珑剔透,畫棟雕梁,飛檐聳背,傍山而築,層層遞升,雄偉壯觀。這裡塑有道教教主李老君的巨型造像,慈眉善眼,神态安祥。南寺樓閣層疊,多在山間。朝日初上,煙霞掩映,宛如蓬萊仙境。 東山寺從山腳到山頂,移步有花,仰首見樹,回蕩着一支綠色的韻律。 西武當位于張掖城西七十多華裡的祁連山中,它也景色秀麗,梵宇林立,風景宜人。過龍首堡,沿着山腳向西南行,有一古曲閣樓式宮觀,名叫“景羅宮”。殿周煙氣袅袅,鐘聲陣陣,聲調悠揚。依山勢分建各種寺廟。通往主峰中間有三個崖級當道,人們稱為天門。在天門之外,主峰之上,有規模宏大,風格獨特的“金頂”供洪鈞老祖。黃琉璃瓦蓋頂,陽光下金碧輝煌。殿柱上有兩副楹聯:一聯是“春風拂我騰雲過;秋霜迎賓駕霧行”。橫額“縱行雲上”。一聯是“有志當行雲中路;無膽且看天上人”。楹額“人在天中”。還有一松林叫“松樹窪”,當松花開放時,青紫相間,蔚成綠景,而微風吹動,濤聲四起,如萬馬奔騰。 “松樹窪”過後,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林木蒼翠,腐葉陳積,保留了原始植被,呈現出古峽原野的自然風光。遠遠望去,山上石隙淺澗頗多,傳說:古時鴿子雲集,又名鴿子窩。每年盛夏,遊人如雲,白雲飄蕩,灰鴿翺翔,飛燕低回,草蟲鳴叫,令人流連忘返。 現在這兩處名勝,山水林木依舊,寺廟已不複見,景色仍不減當年.
景點十 張掖城外黑水國遺址; 黑水國古城,民間亦稱甘州老城,距今有4000多年的曆史。黑水國遺址位于甘州城區西北12.5公裡處,南北長15公裡,東西長10公裡,是集漢唐古城、史前遺址、古寺院遺址、古屯莊、古墓葬為一體的龐大的甘州“曆史古籍”,也是集古代人文風光、沙丘、湖泊、蘆蕩、濕地為一體的河西“特色畫冊”,在考古界有“河西文物寶地”之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西漢以前匈奴移居這裡,劃疆為小月氏國國都,因在黑水濱,故稱“黑水國。黑水國古城遺址分南北兩城,相距約3公裡。南城位于距國道312線南1公裡處,東西長258米,南北寬226米,總面積5.8萬平方米。現存城牆多為明代所築。城内建築遺址密集,散存有大量漢代磚塊,遺址内發現的壁畫有《西遊記》、《三國演義》等故事情節。具有較高的曆史藝術價值。北城在國道312線以北2公裡處,東西長245米,南北寬220米。門開在南面,穿過坍塌附毀的城門,看到滿目的殘垣斷壁與散落的瓷片漢磚,連同四周綿延起伏的沙丘,仿佛穿越了曆史的隧道。幽暗中依稀聽得刀俞的碰擊聲、市肆的叫賣聲、茶樓的穩弦聲和逃離古城時慌不擇路的呼喊聲。也仿佛站在了曆史的高空,清晰地看到了月氏聚牧、漢匈争戰、茶馬交易、兵防屯駐、沙毀古城的漫漫歲月;看到了古城的繁榮、悲壯、沉穩和脆弱對曆史的演繹;看到了遙遠的漢唐。古城為絲綢之路上的商旅迎來了黎明,送走了夕陽。這裡的古迹勝景,令中外遊人着迷,許多遊客千裡迢迢前來尋古控幽。随着甘州區旅遊産業開發步伐的加快,會有更多的中外旅遊愛好者前來旅遊觀光、投資開發,黑水國遺址将會成為甘州旅遊的新亮點。
晚上你可以伴着西下的暖陽去張掖廣場走走 也可以去鼓樓附近的小吃城 張掖的特色小吃很多 臊面 小飯 搓魚子 八寶醪糟 灰豆湯 梗粉 我最懷念的還是面筋 牛肉面 雖然牛肉面是蘭州的特色 但我們張掖的牛肉面也很棒哦‘‘‘‘‘
參考資料:風景介紹出自”數字張掖”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張掖浮雕雕塑/a(張掖浮雕雕塑)問題和相關問題的解答了,張掖浮雕雕塑/a(張掖浮雕雕塑)的問題希望對你有用!
上一篇:張掖卡通雕塑/a(張掖卡通雕塑)
下一篇:慶陽雕塑/a(慶陽雕塑公司)